近期市场录得一宗超破低价成交,市区二手楼非公屋,成交价居然只是120万元!长沙湾康辉大厦一个中层一房单位,面积242平方呎,竟仅以120万元沽出,造价回到13年前水平,每平方呎价仅需4,950元,难道该单位是凶宅?其实不是,而是该单位属无契楼。
看回该单位原业主的割价历程。原业主于去年11月放盘,开价330万元,劈了六次价后,最后仅以120万元成交,以同屋苑成交纪录计,今年成交价介乎290万到355万元,即较市价低超过六成。
日后转售困难
一般来说,无契楼最大问题在于转售困难。虽然银行网页上估价系统,仍然有机会可以为单位估价,实际上,当申请人向银行申请按揭时,却困难重重。 就算获批按揭都有机会减少贷款额,原因是银行普遍不愿意为无契楼承造按揭。 而今次成交的单位买家以full pay入市,据说买家为投资客,以月租12,000元计,博12厘租金回报。 交易如此高回报,暗藏的风险当然亦高,风险除了是下手买家无法叙造按揭外,另一个直接风险是业权问题。
由于物业属于无契楼,假如日后有人声称自己拥有物业楼契,买家将有机会卷入业权纠纷之中。 无契楼买家想要自保,可以向律师楼办理影印契。 虽然新契有法律效用,但银行却不一定会按一般正常物业处理,因此仍然会对下手买家有所影响。 值得留意的是,并不是所有物业都可以透过宣誓方式补回。 当然,原业主卖楼前亦可先找律师进行补契,但此举亦无助下手买家申请按揭。
时间成解除风险灵药
不过有危就有机,假如买家购入单位若干年后,例如十年,都没有人出来表示自己拥有该物业楼契,那么买家的处境可谓已经「安全」。 而买家以如此低价购入单位,即使日后需要转售,相信亦不难找人接手,因为基本已释除了业权纠纷的疑虑。
另一方面,过去新闻亦有报道,有不法份子曾冒充无楼契或已移民多年的业主卖楼,令买家蒙受损失。 因此,除非买家本身与业主相熟;否则,一般坊间都不会建议买家购入无契楼,以免因小失大。